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其特点是高等教育改革冲破重重阻力全面推进,使规模获得很大发展;结构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逐步提高,促进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各项改革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高教体制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改革与创新,才使高教结构趋于合理,办学效益逐步提高,为提高质量和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全新局面,并为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改革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体制,逐步形成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办学的新格局。
走办学体制多元化、多样化之路,势在必行。从80年代中开始,我国就明确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经过十多年发展,目前,我国由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已达1200多个,在读学生约150万人。当前,民办高校发展势头仍然强劲,我们的任务,是要总结民办高校发展的经验,制订具体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更好地规范其办学行为,使之得到健康发展。
二、改革投资体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辅助体制。
现代高等教育,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要求提高,办学规模扩大,对教育经费的要求也相应增长,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开辟筹措教育经费的多种渠道。对高等教育来说,主要是按非义务教育阶段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兴办校办产业,同时积极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建立教育发展基金、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银行贷款。近10年来,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发展最快的是高校兴办科技产业和发展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据统计,1999年全国高校共创办科技企业2137个,实现销售收入267亿元,利润总额21.6亿元。1999年全国高校承担各类科技课题12.9万项,当年投入课题经费85.1亿元。利用高校科技优势,兴办科技产业和开展科研、科技服务,不仅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经费,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使过去单纯依靠财政拨款的高校,在学校经费构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大多数学校来说,现在高校经费,60%靠政府拨款,40%靠学校多渠道筹集。从发展来看,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水平提高,经费不足将仍然是一个巨大困难。在保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大力发展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加大力度,仍然是一项重大任务。
三、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调整结构布局,建立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协调为主的新体制,形成合理的结构布局。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逐步形成了中央政府各部门和省级政府分别投资举办和直接管理的体制。重复历史上简单“下放”的办法,不但难以行得通,而且只不过是把“条条为主”变成“块块为主”,不能从根本上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找到一种适应时代要求、有利高教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和结构布局,我们经历了多年的漫长探索和改革过程,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明确了共建、联合、合并、协作、划转等五种改革形式。特别是1998年按照李岚清副总理概括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我们探索出了一整套改革管理体制的办法和措施。到2000年,全国有387所普通高校、169所成人高校经合并调整为212所普通高校、20所成人高校。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合作办学,形成了227个合作办学体。从1998~2000年我们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契机对国务院所属部门的办学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原中央部门管理的300多所学校除50所左右仍归有关部门管理以外,一部分划归教育部管理,大部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初步实现了在省级统筹下各地区比较合理的结构布局,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关系。
在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影响和震动比较大的,是合并建立了一批各类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大学。从历史上说,我国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就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影响了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妨碍了学校水平的提高。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世界一流的大学高水平的大学几乎都是真正的综合大学,而且水平最高的单科学院(如医学院)也常常在综合大学里。要使我国高等教育赶上先进水平,必须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综合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一批基础比较好的大学抛开“小而全”各自分散发展的老办法,采取合并组建的形式,是可以较快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途径。虽然这些学校在合并后,曾或多或少出现过并非意料之外的磨合困难,但都或快或慢地显示出生机活力。可以预期,在这些合并的综合大学里,未来必将涌现出真正的世界一流或世界高水平的大学。当然,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不能都办成综合大学,也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多科性大学和某些单科性院校,其间的比例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实事求是地确定。
当前,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并未最后完成,特别是各个省、市、地区,还需要进一步理顺体系结构和布局,落实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管理职责,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和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加强地方政府领导的力度和学校领导管理队伍建设,以充分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对促进高教蓬勃发展所应起的作用。
四、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有效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目前,各省市和高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其主要内容:一是改革校内管理机构设置,减员增效;二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全面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聘任制和聘用制;三是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和“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四是在后勤社会化方面,以教育系统联合办后勤和地方政府协调社会力量办后勤相结合为特点的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当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一些学校还没有全部实行,离建立“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五、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学生缴费上学、政府和社会助学,在国家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是高教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不但涉及到高教发展、人才培养,更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难度很大,必须谨慎从事。
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包括高考改革和收费改革两个方面。在高考改革方面,经多年探索,近两年迈出了创新性的较大步伐。一是高考内容突出了能力和素质考查;二是考试科目试行3+X模式,三是逐步试行计算机网上阅卷和录取;四是探索一年两次高考。在收费改革方面,从80年代中招收自费生、委培生,打开部分学生交费上学的口子,到1997年实行自费生、公费生“并轨”,实行所有大学生都交费上学,在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加大力度建立奖、贷、助学金,建立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上不懈努力,力争做到不让一个被录取的学生因经费困难上不了学或中途辍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较好地实现了。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同样经历了校长的改革发展过程。总的改革方向是改变高校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岗位的制度,逐步实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坚持市场导向,破除一些体制性障碍,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就业方向,使需要人才的地方能得到大学生,也使大学毕业生能人尽其才。
从以上高教体制改革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进展、成就、经验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的高教体制雏型已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以至整个教育事业,将有着深远意义。在已有的改革成就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教新体制,将是我们跨入新世纪的一项重大任务。